![](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6-min.png)
以下为赞助商广告
于都,不仅是块古老的土地,而且是块红色的土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之一和巩固的后方基地。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这片红色的土地,培育出了16位开国将军!
丁盛(1913—1999),江西省于都县罗江镇上溪村人。祖籍于都新陂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于1932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班长、连指导员,红二十八军组织科科长、二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八旅政治部助理员、科长,挺进军七团政治委员,晋察冀教导二旅一团政治委员,热辽纵队二十七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二十四师师长,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过副军长、军长,志愿军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丁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勇将、战将、闯将、悍将。丁盛17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洗礼,战功累累,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9年9月25日,在广州逝世。
丁荣昌(1912—1996),江西省于都县新陂乡中塅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卫生部管理员、管理科科长,红三军团高级裁判所裁判员,红32军第9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282团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中原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河南军区洛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4军41师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昆明市公安局局长,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云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昆明军区公安军司令员,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1955年,丁荣昌被授予少将军衔。丁荣昌是昆明警犬基地的创始人,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使昆明后来成为一个享誉国内外的警犬基地。建国初期,丁荣昌参加中国和缅甸的边界勘界工作,担任中方首席顾问。中缅两国于1960年1月20日签订了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周恩来总理高度赞扬了丁荣昌为中缅边界勘界作出的努力。丁荣昌将军身居要职,却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的本色,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及亲属。他虽远离故土,长期在外工作,对家乡的建设却很关心。1970年,丁荣昌将自己平时积蓄的3000元钱捐了出来,帮助村里建起小水电站和广播站,解决了全村两千多人的粮食加工和生活照明用电问题。1990年,他又寄给家乡2万元支援家乡教育事业,献上了一位长期受党教育的老红军对家乡的一份爱心。1996年10月25日在昆明逝世。
方槐(1917—),原名赖芳槐,江西省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15军团第75师22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红十五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学员、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训练处协理员,飞行大队大队长,航校驻沈阳办事处主任,军委航空局作战教育处处长。方槐负责组建了我军第一支战斗飞行部队,担负北京地区的防空值班任务。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中,方槐率领2架教练机和1架联络机从天安门广场上空轰鸣而过,成功接受检阅。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委民航局机航处处长,防空部队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军委民航局航务处处长兼电讯处处长,中国人民航空公司经理,空军第三航空学校校长,空军师长、副军长、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叶荫庭(1915—2006),江西省于都县靖石乡黄沙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16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5月,在瑞金九堡步兵学校学习,参加机枪训练班后,分在中央军委警卫营机枪连一排任排长,培养了一批能掌握和使用高射机枪的射手。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特务团通信员,中央军委警卫营排长,教导师机枪连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1月底,中央纵队架设浮桥,抢渡湘江,遭3架敌机轮番轰作,情况万分紧急。叶荫庭用重机枪改装的高射机枪,严惩敌机护浮桥,击落敌机开先例,顺利通过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在掩护中央纵队的长征途中再立大功。1935年10月,长征到达懋功,叶荫庭所在的机枪连编入左路军。一天,担任红军大学校长的刘伯承总参谋长,派人把叶荫庭叫去。得知叶荫庭用高射机枪打下第一架敌人飞机后,刘伯承称赞说:“你有理论,又有实践,是红军难得的人才,我请你给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的学员讲讲如何打敌机的吧!”遵照首长指示,叶荫庭抖擞精神,详细汇报了自己指挥击落敌机的过程,受到刘伯承校长和高级指挥科学员的一致好评。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大队四队队长,第一分校直属营营长,第三大队队长、干部队队长,鲁中军区第二团副团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八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0军119师副师长。新中国成立后,奉命赴朝作战,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四十军后勤部部长,军参谋长、副军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和独立自由勋章,荣获红星一级勋章、独立自由二级勋章和解放一级勋章。2006年10月24日在大连病逝。
刘友光(1917—1988),原名刘友河,江西省于都县段屋乡严岗村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5军团报务员。因工作出色,他被选送到瑞金红军通讯学校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红五军团,并随部队战斗在前线。战斗中,刘友光如猛虎添翼大显身手,为红五军团取得一次次战斗的胜利和粉碎敌人的“围剿”立下了汗马功劳。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电台队长、教导第5旅电台区队长兼通信队队长,滨海军区电台区队长兼通信科科长,辽东军区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在著名的平型关战斗中,刘友光坚守在指挥所电台前,虽不能与战友们一同跟敌人拼杀,但他在这没有硝烟的阵地上,快捷地收发战报、命令,保证了战斗的顺利开展。平型关战斗最终以歼敌3000余人而胜利结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东军区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辽南军区参谋主任,东北野战军第41军154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陆房突围和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区玉林军分区副政委,中南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沈阳炮兵学校政委,炮兵学院副政委,炮兵第52基地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政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
李致远(1907—1978),江西省于都县桥头乡朱屋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电影《奇袭白虎团》战斗原型的策划者和导演者,以足智多谋而闻名的政工干部——李致远少将,1907年出生,于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独立第三师八团政治处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中央军委总卫生部训练队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邓宋支队第七团政委,挺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副政委、军区独立第八旅政委,晋察冀野战军第六纵队17旅政委,第20兵团23师政委。参加了平津、太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委、军副政委,河北省军区副政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有效打击美国制空权的现状,李致远指挥部队修筑环形公路,让防空炮在环形公路上跑,成为移动的炮位,使敌机找不准目标,轰炸无计可施,成为在朝鲜战争中对付美国空军的一种发明。1953年7月,积极贯彻志愿军兵团首长关于“集中优势,稳扎稳打”的指示,派出100余人的“先头部队”,担任穿插部队,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突袭了李承晚首都师“白虎团”团部,使敌团长和美军顾问全部丧命,沉重打击了敌人的气焰,震撼全军。该情节后来成为文艺作品《奇袭白虎团》的原型素材。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78年1月23日逝世。
杨思禄(1917—),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牛婆田布头村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从怕飞机恨飞机到想飞机,继而参与新中国人民空军的组建,为人民空军建设奋斗一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飞行人才,被誉为“理想高于天,一心想上天,由‘家雀’变‘雄鹰’的客家骄子”。他就是杨思禄将军。杨思禄,1917年出生在于都县葛坳乡牛婆田布头村一户贫农家里(一说曲洋乡曲洋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少共国际师第45团1营3连。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广昌保卫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2师警卫班班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警卫连排长、代连长,冀热察挺进军第37团副营长、营政治教导员,冀东军分区特务营营长,冀热辽军区特务团团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热河纵队第25旅旅长,冀东军区第12军分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教导第3师师长,第二野战军直属教导第2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5航空学校参谋长、副校长,空军师长,第11航空学校校长,副军长、军长,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张耀祠(1916—2010),江西省于都县曲洋乡石灶村新安子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有一位与毛泽东有不解之缘,深得毛泽东信任,四十多年一直生活在毛泽东身边,负责安排毛泽东的衣、食、住、行和安全保卫的中央警卫团团长。他就是赣南将军中的一位“特殊人物”——张耀祠少将。张耀祠,1916年2月出生于于都县曲洋乡石灶村新安子一个贫农家庭。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带领同村50多名团员青年,参加了少共国际师。1933年7月,他所在连队调往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警卫连,担任保卫毛主席和中央政府机关的任务。他第一次当兵站岗,就为毛泽东主席的站岗,此后他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工作岗位。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团保卫局侦察科科员,国家保卫局侦察科科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副官、招待所主任,延安中央教导大队第三中队队长、组织干事,延安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保卫干事、参谋、组织股副股长,供给处副主任、营政治教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中央纵队第二师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公安警卫师副政委,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兼中央警卫团团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总参谋部警卫局副局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1976年10月,奉党中央之命拘捕了“四人帮”的头目江青,张耀祠直接参与了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斗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张耀祠回忆毛泽东》等。
钟贤文(1915—2000),江西省于都县仙下乡富坑村人。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九军团第三师九团副班长,红军总司令部通信连排长,红军大学第一团区队长、副政治指导员、队长。参加过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二纵队三团营长、团参谋长,八路军一一五师晋西独立支队第一团作战参谋,教导第二旅四团副营长、营长,沂河支队三大队大队长,滨海军区第二十四团团长,警备第十一旅二十二团团长,参加过山西、鲁南、滨海、鲁西等地反顽、反扫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参谋主任,华东军政大学大队长,渤海军区军政学校校长,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第七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师长,参加了昌潍、周张、济南、淮海、渡江、吴淞等战役和进军福建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副校长,第四步兵学校副校长,南京步兵学校校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0年11月12日,钟贤文将军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86岁。
段德彰(1913—1999),江西省于都县车溪坳背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特科学校政治教员、连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教导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军大学营政委、团政委。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西峰县工委书记,陇东特委统战部部长,陇东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热东地委书记,冀东党校组教科科长,冀察热辽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副政委,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基地政委,海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海舰队第二政委,南海舰队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七、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1月16日病世。
黄经耀(1915—2005),江西省于都县曲洋乡桐溪村人。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政治部通信班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反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排长,苏鲁豫支队第三大队连长、副营长,新四军第三师七旅二十团营长,第八旅二十二团副团长;参加了广阳、孝义、午城等对日作战,创建苏鲁豫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山东粉碎九路围攻,粉碎日军七路围攻大扫荡的战斗,打通华北与华中战略联系的艰苦斗争。此外,还配合淮海部队参加宿北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四师十团团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四师副师长;参加了开辟西满、北满根据地的斗争和秋、冬季攻势作战、锦州攻坚战、辽西黑山大虎山会战、沈阳攻坚战、平津战役、湘西剿匪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师长、黑龙江军区司令员、黑龙江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陕西省军区司令员、陕西省委书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宁夏军区司令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等职。抗美援朝作战中,他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为西北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8月16日在北京逝世。
康林(1910—1995),江西省于都县新陂乡觉村人。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省南雄县游击队队员,赣南游击队特务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连副指导员兼支部书记,第一支队教导大队队长,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七团营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警卫团参谋长、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一师参谋长,先遣纵队第四支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七十二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个一枚。 1955年7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曾庆良(1917—1996),江西省于都县铁山垅镇大庆村人。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电台报务员,红四方面军电台报务员、电台台长,军委电台报务员、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三局无线电科副科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通信科科长兼无线电中队中队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西北军区通信学校校长,西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副处长、通信处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通信处处长,军事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雷达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军事科学研究室主任,总参谋部通信部副主任。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曾雍雅(1917—1995),江西省于都县梓山乡固院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七师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红一军团保卫局指导员,一军团政治部干事,第二师五团连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敌工股股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敌工科科长,广灵县县长兼中共县委书记,第一军分区三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区队长,第三十四团政治委员,冀东军区第十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十旅旅长,独立第十二旅旅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二十五师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一三六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二兵团副军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
谢明(1915—1985),江西省于都县桥头乡中石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欢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于都县桥头区儿童局书记,共青团干都县古龙冈区委书记,少共国际师第四十五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巡视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治处民运股股长,晋察冀军区第二支队六大队政治处主任,五大队政治委员,四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政治部主任,热西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热西地委书记,热西军分区司令员,热河军区独立师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二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政治委员,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政治学院副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谢正浩(1914—1992),江西省于都县马安乡人。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三军九师二十六团排长,第一师二团连长,红一军团防空大队副大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作战参谋、侦察科科长、作战科副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司令部作教科科长,关中军分区司令部作教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七七一团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教导旅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六军十六师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副参谋长兼迪化(今乌鲁木齐)军区副参谋长,铁道公安部队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参谋长、基地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